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互助县暑期“三下乡”实践

7月14日,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 ,青火燎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出发前往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下午,实践团抵达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受到互助县团委的热烈欢迎。县团委负责人与实践团成员亲切座谈,共话实践育人初心,共谋乡村振兴新篇。 座谈会上,县团委负责人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青海师范大学始终扎根青海大地,培养了大批服务地方发展的优秀人才。此次“三下乡”活动恰逢互助县推进乡村振兴、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时期,实践团的到来为当地注入了青春活力,期待同学们以专业所长助力基层发展,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 随后,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互助县的基本情况: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不仅拥有独特的土族文化、丰富的民俗资源,更在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同时,他也提到,基层在教育帮扶、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方面仍需更多支持,希望实践团能结合专业优势,开展针对性服务。座谈会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珍惜此次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互助县情,主动融入基层生活,用实际行动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中感悟“国之大者”,书写青春华章。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成员前往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双树村青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作参观交流。双树村位于祁连山南麓,塘川河西岸的明长城烽火台脚下,因两棵大榆树得名。这里的党支部始建于1950年2月8日,作为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与红色基因。近年来,在镇党委的引领下,双树村传承弘扬“奋勇争先、永不停步”的红色双树精神,挖掘红色资源,实现了从贫困到振兴的转变。抵达双树村后,队员们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走进青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馆内展陈面积达460平方米,各类图片、图表资料丰富,实物展品多样,新增的场景、景观及多媒体展示,让队员们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通过“星火燎原旌旗展”“精准扶贫奔小康”“乡村振兴谱新篇”三个主题板块,队员们全面了解了双树村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也更加坚定了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不时驻足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一位队员感慨道:“这次参观让我深受触动,革命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队员们与当地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双树村的发展变化,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感悟。队员们还就如何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助力双树村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与村民们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三下乡走进双树村,不仅让队员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的宝贵机会。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此次活动为契机,把红色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7月15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 ,青火燎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祭扫英烈、聆听历史、感悟精神,在红色教育中锤炼青春担当。互助县烈士陵园坐落于互助县城北郊,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长眠着为解放互助县、保卫家乡和平而英勇献身的32名革命烈士。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队员代表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整理缎带,全体成员脱帽肃立,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牺牲的革命先烈三鞠躬,表达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之后,管理员大爷结合史料,为队员们讲述了互助县解放历程中烈士们的英勇故事。随后,队员们分组开展志愿服务,有的仔细擦拭纪念碑基座与烈士墓碑上的尘土,有的清理陵园内的杂草与落叶,有的向前来祭扫的群众讲解烈士事迹。在陈列馆里,摆放着年久的军用物资,管理员爷爷为队员们讲解着每一件物品的用途,墙壁上展示着每一位烈士的英勇事迹以及互助县的党建历程。当队员们看到,不少烈士的牺牲年龄仅有十几岁时,陷入了深深的缅怀与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思考中。

在深入学习党史的同时,实践队伍始终怀揣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信念,脚步坚定地迈向乡村大地。队员们俯下身,握住留守老人粗糙的手掌,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方言拉起家常——问起地里的收成,念叨着节气的变换,更细细打听家中孙辈的学业与心事。当听到孩子们偶尔因父母远游而情绪低落时,大家便坐在炕沿上,结合自身经历讲起成长的故事,轻声细语地给出疏导建议,叮嘱老人们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也留下了便于联系的方式,承诺会持续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掌心的温度在交谈中传递,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牵挂,渐渐被这份真诚的陪伴熨帖得柔软起来。队伍一行十人,用亲切的乡土方言与爷爷奶奶们聊天。此外,我们还寻访了烈士陵园的管理员的住所,探寻一位老党员传奇的一生。队员们热情的关怀与陪伴打动着管理员爷爷的心,大家一同聆听爷爷演奏的二胡曲与竖笛,悠扬的乐曲诉说着几十年的风云变幻。最后,我们与爷爷依依不舍地道别,临别前,队长表示了青年人对这美好中国的热爱以及作为青年学生的担当,让老党员爷爷放心,并承诺之后返回家乡,会再次探望。

7月16日上午,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 ,青火燎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班彦村,先后参观村纪念馆、盘绣园和酩馏酒坊,在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中,探寻这个土族村寨从“穷窝窝”到“幸福村”的振兴密码。纪念馆里感悟领袖关怀与脱贫伟绩。走进班彦村纪念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瞬间被一组对比照片吸引。一边是曾经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崎岖难行的山路,另一边则是如今整齐排列的砖瓦房、平坦宽阔的村道,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着班彦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变化背后,习近平主席的关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班彦村脱贫致富的道路。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主席冒雨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实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村民吕有章家,主席看到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中流出,为村民用水问题得以解决感到欣慰;在吕有金家,主席拿起《扶贫手册》,仔细询问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 ,并嘱托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各项脱贫措施也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着这段难忘的历史,看着展柜里保存的当年主席考察时的照片、资料以及穿过的雨靴,深深被领袖对人民的牵挂所打动。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前往酩馏酒坊,参观制作车间,了解酿造流程以及产业为村民带来的效益;前往盘绣园学习这项非遗工艺,看着绣娘阿奶们与远赴千里前来学习技艺的浙江青年儿童,我们看到了文化的流动与传承。

7月16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 ,青火燎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带着血压仪、听诊器,在村文化广场开展义诊活动,为广场上的银龄老人进行诊断&科学的生活建议。重点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同步询问健康状况并提供饮食、用药等建议。针对22位参与检查的老人,队员们建立了简易健康档案,并亲切地用方言告诉他们一些生活饮食方式,确保关怀覆盖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义诊间隙,队员们与老人们开展多样化互动:通过象棋对弈、协助处理农活等方式拉近距离,围绕农作物收成、家庭近况、乡村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了解。老人们以自家种植的蔬果表达谢意,双向的善意让活动更显温情。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与老人们道别,老人们热情送别并表示期待队员们下次光临。此次实践旨在为乡村老人送去健康关注,通过真诚陪伴搭建起情感联结,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基层中彰显温度。

7月17日上午,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 ,青火燎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走进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以“践行雷锋精神,传递青春温暖”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为当地群众送去关怀与帮助。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在佑宁广场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广场上空,不仅是志愿者们对服务社会的郑重承诺,更彰显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宣誓结束后,志愿者们迅速投入到会场布置工作中。搬桌椅、挂横幅、摆放宣传资料……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用汗水为活动的顺利开展筑牢基础。红色的志愿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成为广场上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队员们搬来西瓜和饮品,为广场上的环卫工人分发到手,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志愿服务的意义在此刻彰显。 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协助互助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开展心肺复苏知识普及。医护人员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详细介绍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志愿者们则主动协助维持秩序,向围观群众分发宣传手册,参与模拟演练。“活动接近尾声时,熟悉的旋律在广场响起。志愿者们与现场群众共同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朴实有力的歌声传递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根发芽。 此次“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互助县群众送去了实用的急救知识,更展现了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志愿者们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传承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

7月17日下午,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青火燎原”志愿服务队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南街社区,围绕“关爱成长、守护家园、情暖夕阳”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队员们化身“小老师”,为社区小学生辅导作业,用方言讲解知识点;通过模型演示、趣味游戏科普垃圾分类,引导孩子们成为“分类小管家”;还前往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中心,协助老人做康复训练、为残疾人提供便利,并陪伴特殊群体聊家常。此次活动为南街社区群众送去切实帮助,也让志愿者深刻体会到奉献的意义。

7月18日,青海师范大学“筑梦红途 ,青火燎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馆,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参观学习活动。队员们通过近距离接触土族非遗文化,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文化馆工作人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互助土族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据了解,土族服饰于2007年被列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次参观文化馆的活动,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队员们不仅对土族非遗文化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民族团结基本方针,学习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过程,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这种动态的文化互动,打破了文化隔阂与偏见,让各民族在共享文化成果中增强“共同发展”的自觉,进而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进步的实践力量。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既能守护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更能在历史、文化、精神的深层联结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落地生根,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情感动力。队员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将积极宣传土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乡间土路时,夕阳正把互助县的山梁染成暖金色。回望这一路,从威远镇的党史展览馆到班彦村的新民居,从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到土族阿爷传唱的红色歌谣,我们捧着的党史课本,渐渐被泥土的气息、老人的皱纹、孩子们的笑声浸润得有了温度。曾以为党史是博物馆里泛黄的文献,是课本上工整的铅字,直到蹲在管理员爷爷的炕头,听他讲土改时村里的党员如何背着粮袋挨家送救济;直到站在烈士陵园,看大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战友的墓碑,说“他们没走完的路,咱们得接着走”;直到在佑宁广场,和乡里乡亲一起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才懂那些为人民服务”的字句,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是风雪里送医上门的脚步,是危房改造时递来的一把铁锹,是几代人接力把荒山变成梯田的执着。这一路,我们给留守老人量过血压,帮小学生辅导过作业,也跟着非遗传承人学过几针土族盘绣技艺。可比起这些,更珍贵的是我们终于明白:所谓“学党史”,从来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辈们用青春和热血写下的答卷,要靠我们用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实践去续写。离别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一路是归途,也是新的征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嘱托,也是期许。回到校园,课堂里的理论会继续滋养我们,但心里更清楚:真正的党史课堂,永远在田间地头,在群众的笑声里,在那些需要我们弯腰去倾听、伸手去帮忙的地方。

这场三下乡的终点,其实是另一段路的起点。就像互助县的山丹丹花,每年夏天都会沿着坡地往上开,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也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带着这一路的感动与清醒,带着乡亲们眼里的光,我们会把“为人民服务”的承诺,酿成往后日子里踏踏实实地每一步。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