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行美育艺乡行团队赴湟源县波航乡纳隆村开展“美润五育·赋能乡村”

7月13日至7月19日,青海师范大赴学教育学院师行美育艺乡行团队赴湟源县波航乡纳隆村,开启了一场以美育为笔、以传承为墨的乡村实践之旅。

初抵纳隆:筹备里的乡土温度

7月13日,团队抵达湟源,稍作休整后便投身准备工作。布置纳隆村活动中心,让乡村一隅成为美育课堂;上山采摘马莲草,为包粽子、编草艺储备乡土素材。首日总结会上,成员们梳理计划,期待以行动激活乡村文化活力,让非遗传承与五育融合在乡土落地生根。

暖情互动:非遗初体验与成长共筑

7月14日,破冰活动点燃童趣。团队与小朋友包粽子、编马莲草,歌声回荡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排练话剧、舞蹈时,大学生与小学生携手,让美育实践从课堂延伸至舞台,在协作中践行“五育并举”,以艺术滋养乡村少年成长。7月15日,团队走进丹噶尔古城和湟源非遗大苑。学习非遗文化,感知非遗温度,成员们深刻领悟文化传承的意义。返程后,继续打磨话剧与舞蹈,将文化感悟融入艺术创作,让传承不止于参观,更化作青春表达。

非遗实践:指尖技艺与美育深耕

7月16日,实践团队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刺绣,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制柿子挂件,针线穿梭间,非遗技艺成为美育载体。排练持续推进,团队以艺术实践诠释“美润五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7月17日,扎染实践课上,团队讲扎染来历、授扎法技巧,小学生从自主创作到跟着大学生二次实践,让纯白布料晕染出创意火花。总结会上,成员们聚焦“传承美育”,探讨非遗实践如何滋养乡村教育,让传统文化成为“五育”成长养分。

7月18日,与长沙理工大学团队交流,互鉴实践经验。青海师大展示非遗美育成果,长沙理工分享工程科普实践,跨校交流拓宽乡村实践视野。理论宣讲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湟源非遗体验,探讨艺术普及使命,孩子们踊跃互动,让文化传承责任在青春与童真对话中深化。

收官汇演:青春答卷与传承新章

7月19日,文艺汇演为实践画下句点。健美操、话剧《传承之光》、新疆舞依次上演,大学生以专业特长赋能乡村舞台,点燃小学生艺术热情。汇演吸引村民围观,成为乡村文化盛事,见证“三下乡”助力乡村发展、美育浸润童心的实践成果。

此次“三下乡”,青海师大团队以美育为核,串联非遗传承、五育实践与乡村振兴。从文化溯源到技艺实践,从跨校交流到守护乡土,大学生用行动书写“美润五育,赋能乡村”的青春答卷,让非遗传承在乡土落地,让教育强国理念在实践中生长,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的青春动能,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新一代心中永续传承。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