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旷点细微团队+“法润乡土,情系门源”普法活动

自7月14日起至17日,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旷点细微”法治宣讲小分队前往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阴田乡、岗什卡景区等地开展以“法润乡土,情系门源”为主题的暑期普法实践活动,通过入户宣讲、法律咨询、参观访谈等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为基层法治注入青春力量。

7月14日,“旷点细微”实践小分队首站来到南关村,开展入户普法访谈。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同时还向村民发放了精心制作的法律宣传手册,方便村民随时查阅学习。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让村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法律知识,也增强了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随后,实践小分队赶赴煤窑沟村,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中普法活动。队员们精心准备了生动有趣的法律知识小课堂,通过讲解小故事、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孩子们普及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常识,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现场气氛活跃,孩子们积极参与。

7月15日上阴田村村委会的专题讲座上,队员们灵活运用方言与普通话进行讲解,聚焦《刑法》《民法典》中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条款,结合全国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村民理解分析家庭财产分割、老年人权益保障、邻里纠纷、未成年人保护等内容,从“借钱写欠条要注意啥”到“相邻权被侵犯咋办”。针对近年高发的电信诈骗,他们列出“冒充客服退款”“中奖兑奖”等典型骗局,教大家“三不原则”:不轻易点链接、不随便转钱款、不确定就报警。村民们坐在一旁听得认真,散场后还在讨论“要真遇到这事,就这么解决!

一对一咨询暖人心,法治种子“深扎根”:“大爷,您知道要是被拖欠工资,该找哪个部门吗?”“大姐,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法律能帮上啥忙?”带着这些村民常遇的困惑,队员们提前与村民预约时间,做好入户准备,为村民送上量身定制的法律“小贴士”,用青春力量点亮基层法治之光。入户过程中,队员们始终以“倾听者”姿态为先,先听村民讲困惑,再用案例“掰开揉碎”讲法律,避免照本宣科,村民王阿姨不禁感叹道:“大学生讲法接地气,咱们听得懂、用得上,这样的活动太实在了!”

7月16日,队员们走进岗什卡景区,化身“法治宣传员”,将精心编印的法律手册递至游客与当地群众手中,配套送出的定制小礼品,让严肃的法律知识在轻松互动中入脑入心,实现“游览即学法”的场景化普法效果。

午后,普法宣传阵地转至浩门镇金元广场。“旷点细微”小分队与浩门镇司法所、尚权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设立法律咨询台等形式,构建起“专业团队+基层力量”的普法矩阵。一层层法条解读、一次次耐心解答,搭配贴心互动赠礼,让群众在参与中读懂权利与义务,让法治信仰在双向奔赴中扎根生长。

7月17日,“旷点细微”团队参观了旱台民兵连连史馆,连史馆讲解员首先带领大家观看连队成立历程相关影片大屏闪过的一帧帧、一幕幕,无一不是民兵连走向成熟的见证。参观连队荣誉墙。墙上悬挂的一幅幅珍贵照片、陈列的一件件历史物件,无声诉说着连队的发展足迹:从成立初期肩负地方治安、生产建设任务,到参与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工作,旱台民兵连始终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

参观结束后,大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参观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实践,用青春力量服务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起在课堂上学法律,走进田间地头我们才真正明白,普法不是简单的‘送知识’,而是要走进群众心里。”青海师范大学法社学子用专业与真诚,将法律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也在实践中践行着“知行合一”的青春担当。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