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文沁乡土· 魂耀青春行”小分队赴青海省内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承创新调研活动

本项目以省内博物馆为实践地,以“体验—记录—传播”实践路径,“文沁乡土·魂耀青春行”小分队于2025年7月13日至19日,开展了以“文化铸魂 青春力行”为主题的青海文博寻踪之旅。

一、活动概况

实践团由“文沁乡土·魂耀青春行”小分队9名队员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先后前往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河湟文化博物馆、中国海东柳湾彩陶博物馆、互助县青绣(盘绣)产业基地、西宁市博物馆、互助土族自治县70周年展览馆等多个场馆开展文化传承创新调研活动,通过体验讲解、访谈工作人员或讲解员以及录制科普视频等方式,探寻青海地方文化的根脉,体悟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魅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每日活动详情

(一)7月13日 - 14日: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院

首日(7月13日),沉浸体验·双语讲解实践。实践小分队抵达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院,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深度观摩唐卡艺术,从画作中蕴含的多元文化符号感受青藏高原文化交融的魅力。在碑刻展区,成员化身“文化解说员”,围绕“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进藏”史实,讲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通过“亲身讲解”的沉浸式实践,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意义,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响应“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号召,探索青年学生参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次日(7月14日),深度调研,探秘藏香工艺。队员们深度采访博物院专业讲解员及管理者,了解博物院在推动汉藏文化交融互鉴展示方面的创新做法、提供个性化讲解服务效果等方面的做法,为后续调研报告奠定基础。团队成员走进藏香工作坊,体验藏香制作传统工序,认识到保护发展非遗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深化对相关政策的认知。

(二)7月15日:河湟文化博物馆

体验讲解。队员们在河湟文化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各个展厅,深入了解河湟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我们特别关注了青海拉面展区,它不仅是 “致富面”、“小康面”,更是一碗“团结面”。一碗拉面的诞生,昭示着青海拉面文化与古老喇家遗址(出土距今约4000年面条)之间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脉络。

深入探讨。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就河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地参观的感受,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访谈工作人员。与河湟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博物馆在藏品收集、展览策划、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讲解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7月16日:中国海东柳湾彩陶博物馆

体验讲解。在中国海东柳湾彩陶博物馆,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欣赏精美的彩陶文物,感受距今4000-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重点选择了三件极具代表性的文物进行深入解读和科普视频录制: 一是被誉为“彩陶之王”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其腹部绘制的精美纹饰中,首次在彩陶上清晰地描绘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形象,神秘而独特。二是《锯齿漩涡纹彩陶瓮》,其庞大的器形和繁复、充满动感的漩涡纹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原始艺术的巅峰水平和对自然水流的崇高想象。三是《折肢舞蹈纹彩陶盆》,盆内壁上描绘的携手舞蹈场景生动记录了原始社会生活的集体性与对舞蹈在祭祀或庆典中重要作用的体现。队员们围绕这些文物的造型特点、纹饰奥秘、制作工艺及其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展开了讲解实践。团队精心拍摄这些文物的细节,并结合历史背景、学术推测和相关神话传说,制作了富有知识性科普短视频素材。通过对彩陶的纹饰、造型、用途等方面的解读,向观众传播彩陶文化知识。

深入探讨。围绕彩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影响等主题,实践团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彩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访谈讲解员。与博物馆的讲解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讲解过程中如何根据观众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彩陶文化。讲解员们分享了自己的讲解技巧和经验,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7月17日:互助县青绣(盘绣)产业基地

非遗体验与视频记录。实践团成员来到互助县青绣(盘绣)产业基地,重点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族盘绣。盘绣是土族妇女世代相传的特色刺绣技艺,其核心特征在于“盘”与“绣”的特殊技法:将数根彩色丝线缠绕固定于主体色线(俗称“线桩”)上形成紧密的线盘,再用绣针固定于布料上构成图案。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常见的“太阳花”纹样(土族语称为“普日热克”),由圆形向外辐射出层层花蔓,象征光明、吉祥和对太阳的崇拜;“万字不断头”纹样则寄托了人们对富贵不断、生命绵延的美好祈愿。我们在产业基地深入工坊,用镜头记录下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程演示盘绣的关键步骤,特别捕捉到独特的“盘”、“锁”、“雕”等核心针法操作细节。

访谈传承人。传承人深情讲述了土族女性如何在生活劳作间隙通过刺绣表达情感、传递族群记忆的故事(例如婚嫁中庄重聘礼的特定纹样),赋予了盘绣超越装饰性的深厚文化内涵。访谈团队录制了艺人讲述盘绣历史、技艺特点、纹样寓意及其个人传承故事的口述访谈视频,特别记录了传承人为保护传统技艺并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实践。

(五)7月18日:西宁市博物馆

体验讲解。我们着重解读了《马家窑文化弧线三角纹彩陶盘》(新纹饰解读:陶盘表面以流畅的黑彩弧线三角纹构成旋动韵律,几何化的三角纹可能抽象表达水流、植物叶脉等自然元素,体现史前先民对生命循环的原始崇拜。文明关联:此类纹饰向西传播至卡约文化(如前述鹿纹铜杖首),印证河湟地区早期文化网络的紧密联系,成为本土信仰的艺术化载体。在讲解实践中,队员们聚焦马家窑文化弧线三角纹彩陶纹饰的象征意义,通过剖析其几何线条中的自然隐喻(如水流循环、植物生长),向观众揭示新石器时代河湟先民的宇宙观与精神信仰,串联起从马家窑抽象符号到卡约具象动物崇拜的艺术演进逻辑。

深入探讨。围绕西宁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主题,实践团成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认为,西宁市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科研、文化交流等功能,为西宁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7月19日:互助土族自治县70周年展览馆

体验讲解在互助土族自治县70周年展览馆,队员们通过观看图片、文字、实物等资料,了解了互助土族自治县7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担任讲解员,向观众介绍互助县的发展变化,让大家感受到互助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深入探讨。结合展览内容,实践团成员就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发展经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认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在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总结与展望

本次为期七天的文博寻踪之旅,通过系统梳理馆藏精品文物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基因、深入探索非遗盘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精心录制典型文物故事科普视频、以及在各个场馆的体验讲解、深入探讨、访谈工作人员或讲解员等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触摸到了青海大地从史前到当代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中华文明精粹的“活化石”与“活字典” ,深刻领悟到了“一部青海史,就是一部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更在实践中切身体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活动紧扣国家战略,聚焦文化认同、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人才实践四大核心,实现了理论学习的实践转化和文化自信的现场培育,初步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