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海师范大学赴共和县倒淌河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7月14-20日,青海师范大学组织师生志愿者团队(化学化工学院)赴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开展了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为期六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标准语架起沟通桥梁,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启程篇:周密筹备,筑牢活动基础

为确保此次赴共和县倒淌河镇的推普活动顺利开展,青海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提前启动了周密的筹备工作。

团队选拔出13名普通话二级甲等及以上、有教学经验的师生志愿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推普政策解读、民族地区沟通礼仪、实用技能课程试讲等,志愿者们通过模拟课堂、分组演练,反复打磨教学细节,确保既能精准传递知识,又能贴合当地群众的接受习惯。

此外,团队还提前采购了普通话学习手册、文具等物资,协调好了交通、住宿等后勤保障,为顺利出征做好了全方位准备。

二、实践篇:精准施策,激活学习热情

在推普活动间隙,志愿者们针对倒淌河镇的实际需求,开展了接地气的科普教育。

在推普的这些天,志愿者们在倒淌河镇与当地小朋友交流,进行普通话知识分享,我们遇到了很多普通话说的很好的小朋友,在我们询问他们纸条上的字怎么读时,他们积极配合,用稚嫩的声音说出标准的普通话,这时孩子的家长总会在一旁欣慰的笑。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普通话不是很好的小朋友,这时志愿者会通过趣味拼音、情景对话演练、黑板教学等互动性强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础发音和表达技巧,最终孩子们的普通话都得到了提升。

在镇上的集贸市场,志愿者们针对村民群体,聚焦实际应用场景,开展“普通话+实用技能”培训。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不少人反馈,此前因语言障碍,与外地收购商、游客沟通时屡屡错失机会;通过培训,不仅学会用普通话清晰介绍青稞、牛羊等本地特产,还能顺畅打听市场行情、学习线上销售知识。村民们表示,孩子们跟着学习标准普通话后,未来升学、外出发展的阻碍减少,如今“人人学普、人人用普”的氛围日益浓厚,大家学习劲头足,真切感受到普通话对生活和生产的助力。

这些天里,志愿者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这样的小事:有牧民学会用普通话查天气预报,有农家乐老板练会了“标准间一百元一晚”,还有孩子们把学到的绕口令编成了儿歌。语言的桥梁一点点搭建起来,连空气中都飘着跃跃欲试的欢喜。

临走时,志愿者们对村民进行采访,在询问到普通话推广的意义有什么时,倒淌河镇的一位居民叔叔表示,以前因为语言不通,和外地来的收购商、游客交流总像隔着层膜,不少好机会都溜走了。学会说普通话后,不仅能把自家种的青稞、养的牛羊清楚地介绍给外人,还能顺畅地打听外面的市场行情,甚至能在网上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现在能跟着学标准的普通话,以后不管是上学还是出去闯,都能少些阻碍。现在大家学习普通话的劲头很足,觉得学会了能给生活和做事带来不少方便,心里也踏实多了。

三、成效篇:赋能振兴,深化校地联动

此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倒淌河镇群众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更以语言为支点,搭建起知识赋能乡村发展的坚实桥梁。青海师范大学志愿者团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深化与地方的长效合作机制,始终以语言文字为纽带,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实践,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