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海师大生科院赴西宁植物园:以专业实践筑牢高原植物数字根基

7月14日至7月21日,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西宁植物园植物资源调查及电子档案构建小分队,深入西宁植物园,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植物资源调查及电子档案构建专项活动。师生们以专业学识服务地方生态保护,用实干行动诠释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植物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科学规划,专业实践摸清资源家底

活动紧密围绕西宁植物园植物资源现状展开。团队充分发挥植物学、生态学等专业优势,制定了周密的科学调查方案。队员们分组协作,手持记录表、标本夹和测绘工具,穿梭于植物园的各个专类园区和种质资源圃,对园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观察与记录。从珍稀的特有植物如水栒子,到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青海云杉(青海省省树);从草本植物的生长周期观测,到木本植物的胸径、冠幅精准测量,每一项数据都经过队员们的反复核对,确保精准无误,为摸清植物园“家底”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

二、数字赋能,构建植物电子档案库

本次实践的一大亮点是推动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队员们积极运用手机APP、单反相机等数字化工具,为调查植物拍摄高清影像,记录精确地理坐标,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实时录入团队自主设计的数据库系统。这一过程旨在为园内每一种植物构建包含基础信息、生长动态数据、高清图片等维度的电子档案。“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这次亲手给植物‘建档’,才真正体会到植物保护的意义和科技的力量。”团队成员巴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些精心构建的电子档案,不仅能实现植物资源的数字化动态监测,还将为植物园未来的科学管理、精细化养护及科普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深化认知,实践育人服务地方

在实践中,师生们不仅向植物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虚心请教植物养护知识,还主动向游客们介绍青海本土植物的独特价值和生态意义,将专业调查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带队老师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科研实践能力,更引导青年学子将目光聚焦地方生态保护,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鼓励更多师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一线,用专业力量守护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四、成果初显,青春力量助力未来发展

目前,实践团队已高效完成了园内300余种植物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并初步搭建完成了电子档案系统框架。接下来,队员们将对海量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最终形成详实的植物资源调查报告。这些成果,不仅将为西宁植物园植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参考,更凝聚着青海师大学子的智慧与汗水,为西宁植物园积极申报国家植物园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