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语筑梦”大学生推普志愿团赴湟源县“推广普通话,传承文化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 月 14 日,青海师范大学 “青语筑梦” 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走进青海湟源,开展了以 “推广普通话,传承文化根”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团队通过进校园、入乡村、传非遗、探历史等多种形式,将推普工作与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为湟源县池汉村的语言文字推广与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深入走访乡村,调研普通话使用现状

2025年7月14日,实践队抵达湟源县池汉村,开展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工作。同学们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不仅询问他们在日常交流、生产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还详细了解了他们在使用普通话当中的困难,并帮助村中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打扫卫生、辅导功课以及为菜地除草等。这不仅拉近了团队成员与村民们的距离,也让调研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人性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年轻一代村民大多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但部分老年村民仍存在普通话表达不流利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团队计划在后续活动中联合当地村委会,根据老年村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培训活动。希望帮助更多村民掌握普通话,更好地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活力。

普通话进校园,播撒语言种子

2025年7月15日至17日,实践队又走进湟源县校园,对来自不同学校的100名小学生开展了生动有趣的普通话教学。队员们每两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对20名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普通话教学。队员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通过古诗词吟诵、中华经典朗诵、推普儿歌歌曲等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拼音教学环节,队员们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发音,用形象的比喻帮助他们理解声母和韵母的区别,比如把 “b” 比作广播,把 “p” 比作泼水。绕口令比赛中,孩子们踊跃参与,“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情景对话表演则让孩子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练习普通话,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此外,队员们还运用AI语音技术,运用AI语音技术,为学生进行普通话朗读测评,针对发音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爱上了普通话,以后会努力说标准的普通话。同时,实践队也筹备了一次“乡村文化推普展演”,将学生们的普通话学习成果以节目的形式进行了编排与展演。

古韵湟源寻迹,雅言文脉相融

湟源古道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2025年7月18日,实践队组织学生们参观了青海湟源古道,将历史文化与普通话教学巧妙融合。在古道遗址前,队员们用普通话向学生们讲述古道的历史变迁、过往的商贸往来以及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当讲到古代商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促成交易时,队员们引导学生们思考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在促进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古道旁的碑刻前,队员们带领学生们认读上面的文字,并用普通话解释其含义,让学生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提升普通话的认读和理解能力。学生们一边聆听着历史故事,一边感受着普通话带来的清晰表达,深刻体会到语言在传承历史文化中的桥梁作用。

探寻非遗技艺,助力皮绣传承
2025年7月19日至7月20日,“青语筑梦”团队成员走进青海湟源丹葛尔古城,开展为期两天的皮绣非遗调研活动。丹葛尔古城作为丝路重镇,皮绣技艺在此传承数百年,以牛羊皮为底,用彩色丝线绣出山水、花鸟等图案,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语筑梦”团队成员走访了皮绣传承人樊老师的工作室,观看她飞针走线的创作过程,聆听一针一线背后的民俗故事。樊老师告诉我们:“皮绣里藏着高原人民的生活智慧,每道针脚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本次活动中,队员们还协助整理皮绣纹样档案,向游客讲解非遗知识,并尝试体验基础针法。此次实践不仅让大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皮绣的传承现状,更以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青海师范大学 “青语筑梦” 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在湟源开展的系列活动,不仅有效推广了普通话,还将其与当地非遗文化、乡村生活、小学教育以及历史古道紧密结合,让普通话推广工作更具深度和温度。通过这些活动,团队为湟源的语言文字推广和文化传承贡献了青春力量,也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和群众深刻认识到普通话对于交流、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普通话将在湟源这片土地上更好地传播,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