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指尖上的星光

智力障碍儿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温情起点:“蜗牛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7月13日,团队踏入"蜗牛之光"咖啡馆——个以"慢"为名,却承载着社会加速前行使命的空间。机构老师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其独特运营模式:咖啡馆全部营业额均用于支持大龄心智障碍者就业补贴,成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宝贵平台。团队成员通过讲解,深刻理解了该群体就业现状及社会企业创新模式的价值。

爱心手绘:浮雕生花绘童心

7月13日下午,团队携手心智障碍“儿童”共绘浮雕画。活动中,团队成员以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帮助孩子们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逐渐放松,大胆尝试调配颜色、刻画图案,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浮雕作品逐渐成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艺术的力量消弭了沟通的隔阂,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提升了其自信心与社交能力。

深化调研:聆听机构需求,锚定服务痛点

7月14日上午,团队转赴城西区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对负责人奎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奎老师特别强调:“志愿实践有时与现实‘脱钩’,希望志愿者能真正以特长丰富课程,帮助孩子成长。同时,志愿活动的持续性亟待加强。”此番恳谈精准锚定了构建本地化志愿服务体系的航向与重心,非止于理念,更在于行动之根深扎于现实土壤的誓言。

艺术共创:漆扇绽放独特光彩

7月14日下午,团队联合机构白老师、奎老师,匠心开启"漆扇"志愿者赋能与艺术共创之旅。活动中,团队成员化繁为简,通过分步演示将传统漆扇工艺转化为易操作的创作体验。孩子们在团队成员一对一的陪伴下,自由挑选缤纷色彩,在素白扇面上挥洒独特灵感。泼墨般的蓝紫渐变、跳跃的撞色条纹……每一把漆扇都成为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生动投射。活动有效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与自主表达能力。

童心初探:“触感世界”的奇妙启航

7月15日,团队精心备置安全环保的石英砂、画板与斑斓颜料。石英砂独特的粗糙触感与立体塑形特性,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直接触摸、抓握塑形和色彩叠加,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完成个性化创作。团队成员全程记录每位参与者在感官整合、手部协调、专注力维持及创造力表现等方面的细微变化,为后续个性化支持方案的制定积累宝贵数据。

色界漫游:一场跨越言语的对话

7月16日,团队前往“彩虹塔”,以色彩为媒架设一座心灵桥梁。活动现场,素白的陶瓷公仔在特殊伙伴们手中渐渐焕发生机。有的参与者专注勾勒细节,笔触细腻;有的则大胆挥洒颜料,用色奔放。团队成员以"色彩伙伴"的身份,采用"观察﹣引导﹣鼓励"的互动模式,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创作。折射出大龄心智障碍群体对深度陪伴的渴望、对个性表达的渴求,也为构建更具专业性、持续性的志愿服务体系标定了温暖坐标。

流沙解码:色彩书写的无字诗

7月17日,团队成员以流沙画为媒介,与心智障碍儿童展开艺术互动。志愿者们俯身指导,与孩子们指尖相碰,共同创作出一幅幅流动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团队奔赴城西区残疾人指导中心,展开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白老师以多年经验为基,提出“精准课程设计”“职业启蒙赋能”等建议,字字恳切。这场对话,不仅明晰了团队未来的服务方向,更让青年志愿者们深切体悟:真正的帮扶,是尊重差异,以专业与耐心助其生长,这既是温暖的实践课,也是责任的接力棒。

微光拼图:共生机构的解码方程式

7月18日,团队走进青海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机构负责人聂主任深情介绍他们"日间训练+夜间社区"的融合模式。烘焙坊里成排的手工饼干、学习墙上环湖赛的彩绘照片,生动诠释了"平等参与"的温暖内涵。成员们驻足于社区家庭的合影前进行感悟、记录。团队负责人引导成员们观察孩子们的动作、互动细节,从本土化的活动设计、常态化的陪伴支持中,共同求解"如何让每个生命都被世界温柔相待"的永恒命题。

坚实一步:绘就志愿服务新蓝图

“指尖上的星光”团队的实践活动,是其在健全心智障碍群体志愿服务体系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团队将以“彩虹塔”观察实践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对心智障碍群体各年龄层需求的认知,优化志愿服务内容与形式,致力于构建更专业、可持续、贴合需求的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助力不同成长阶段的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共同绘就特色志愿服务的崭新画卷。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