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7月19日,青海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寻根问迹”实践团(经济管理学院)奔赴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农垦文化博物馆、大柴旦行委柴旦往事景区和柴达木建设与开发陈列馆、茫崖市冷湖石油遗址进行考察实践。
前期准备
7月12日,青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副校长出席活动并作动员讲话,各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及全体实践队员共同参与。仪式重点解读了本次"三下乡"的工作要求,展示了往期优秀实践案例,并对本期重点项目进行了推介。活动结束后,各团队负责人立即召开工作部署会,就项目实施方案、行程规划及人员分工等具体事宜进行了周密安排。

垦荒印记:参观农垦文化博物馆,体悟"五个特别"精神的时代价值
7月14日,实践团成员踏进参观德令哈农垦文化博物馆,对农垦人凭借简陋设备在盐碱地开辟万亩良田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赞叹不已;他们深刻体会到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的 “五个特别” 精神的深刻内涵,认为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次初心教育,决心在未来以老一辈为榜样,勇担时代使命,奉献青春力量,同时也对老一辈奉献者充满敬意,坚定了传承奋斗精神的决心。

薪火之路:柴达木开发陈列馆实践行,书写"开拓者"精神的青春答卷
7月15日参观柴达木开发与建设陈列馆。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通过八根文化柱了解柴达木在交通、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奋斗历程,在将军楼旧址感受先辈们"立下愚公志,开发柴达木"的艰苦创业精神。随后,实践团与大柴旦行委举行专题座谈会,围绕"传承柴达木精神,担当时代使命"主题深入交流。座谈会上,行委干部详细解读了柴达木精神的时代价值,师生们结合参观感悟积极建言献策,就如何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与当地"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旅游活区"发展战略相结合展开热烈讨论。此次"参观+座谈"的实践模式,既让实践团在历史现场感悟精神力量,又通过思想碰撞深化认识,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于当日撰写关于开发与建设陈列馆的通讯稿,制作宣传视频。

红色记忆:走进柴旦往事景区,重温柴达木建设者的奋斗岁月
7月16日至17日探访柴旦往事红色旅游景区,在文旅公司齐总的带领下,深入感受柴达木开发建设的光辉历程。同学们参观了保留"工业学大庆"标语的旧礼堂,观摩了记录历史的老照片和珍贵实物,了解到原工委指挥部四合院改造为文曦小院的创新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建设者,特别是女地质工作者在戈壁荒漠中的无私奉献,重温了1956年陈毅副总理、1958年习仲勋同志亲临关怀建设者的动人往事。青年学子们深刻认识到,柴达木精神的核心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这种历经七十余载风雨淬炼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在柴旦往事景区访谈齐总,了解到不为人知的故事,并撰写宣传稿、解说词等,剪辑好宣传视频交付给齐总用作景区宣传。

戈壁寻根:探访冷湖石油遗址,感悟三代石油人的精神传承
7月18日,青海师范大学"寻根问迹"实践团走进冷湖石油遗址,在采气三厂负责人讲解和座谈中,深入了解了三代石油人的奋斗故事:从"油一代"筚路蓝缕拓荒戈壁,到"油二代"坚守奉献保障生产,再到"油三代"创新转型守护遗址。通过考察发现井纪念砖、主题党日活动等,同学们深刻感悟到"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表示要传承这份精神火炬,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在听取座谈会和讲解后,团队荣幸地受到青海油田采气三厂书记的赠书,并于当天整理好资料。撰写宣传稿,制作好宣传视频等交付书记。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全体成员深切感受到了柴达木这片生命禁区中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国、创业、奉献、实干"的柴达木石油精神,以及石油人矢志不渝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定信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鲜为人知的"油一代""油二代"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用心传颂。为此,团队将通过实践报告、图文画册和纪实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柴达木石油人的精神风貌,让这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