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海师范大学赴大通县科技筑梦乡村小分队“科技反诈护银龄,智育启蒙润童心”

七月的大通县,草木葱茏,热情似火。7月14日至17日,青海师范大学“科技筑梦乡村”小分队走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以“科技反诈护银龄,智育启蒙润童心”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从社区凉亭里的反诈课堂到乡村教室里的编程启蒙,青年学子用科技之光,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凉亭里的“反诈课”:银龄玩转数字生活 “这‘假警察’也太像了!

7月14日清晨,长宁镇社区活动中心的凉亭下,一场特别的情景剧正在上演。小分队队员们化身“保健品讲师”“假警察”,3分钟就把“FaceTime诈骗”的套路演得明明白白,台下围观的老人们看得连连咋舌:“多亏你们演出来,不然真可能上当!” 情景剧刚落幕,“有奖快问快答”紧接着开场。“陌生链接能不能点?”“收到‘中奖短信’该咋办?”问题一抛出,老人们纷纷举手抢答。李奶奶答对后捧着一袋面粉笑得合不拢嘴,凉亭里的笑声、掌声此起彼伏。 更贴心的是“一对一数字微服务”。队员们蹲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教32位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完成实名认证,还帮忙清理手机内存、开通公交码和医保码。“以前总怕按错键,现在敢用手机缴费啦!”王爷爷举着手机,给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教室里的“科技宴”:童心种下科学种子 “哇!垃圾桶自己‘开门’啦!”

7月15日,长宁镇的教室里热闹非凡。小分队带来的“智能分类垃圾桶”视频刚播放完,孩子们就被吸引得眼睛发亮。当看到废纸、果皮投入时,桶盖自动开启还会语音播报分类结果,惊叹声差点掀翻屋顶。 不仅有智能垃圾桶,寻迹小车更是让孩子们挪不开眼。队员们教大家操作小车,看着它灵活避障、沿着轨迹跑,孩子们围着小车欢呼:“太神奇了!它怎么知道该往哪走?” 单片机编程体验区更成了“热门打卡点”。温度湿度传感器能“说话”,编程还能让屏幕跳出图形和文字……孩子们举着小手排起长队,争相体验:“我想知道它的秘密!”智能语音助手“小土豆”也成了“孩子王”,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满是童真与好奇。

课程结束时,50份“梦想礼包”送到了孩子们手中——跳绳、电子手环、文具盒、科学拼装玩具,每一样都藏着“愿你爱上科学”的期待。

回访里的“成绩单”:科技力量持续生长

7月17日,小分队重返大通县回访。数据见证了实效:87位银龄接受反诈科普,国家反诈APP安装率显著提升,老人们的防骗意识像夏日草木般“疯长”;乡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也在编程体验中悄悄发芽。 “活动让银龄不再受骗,让童心拥抱未来!”这是村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青年学子在教老人用手机、带孩子玩科学中,读懂了“科技为民”的分量。未来,小分队将继续带着热情与智慧,深耕乡村沃土,让科技之花在高原绽放,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