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我校“青心筑梦,雪山连心”实践团深入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雪山乡,通过走访当地档案馆、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挖掘“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雪山修路精神,感悟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成果。

一、历史寻踪:档案馆里的“天路”史诗
在雪山乡档案馆,泛黄的工程图纸、手写的工作日志和斑驳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上世纪70年代那段“向天借路”的壮举。实践团成员从档案中了解到,1975年,抗美援朝老兵陶振华带领牧民群众,仅凭铁锹、钢钎和自制炸药,在海拔4200米的悬崖峭壁间凿通57公里的“东雪公路”,结束了雪山乡与世隔绝的历史。
展柜中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尤为醒目。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修路队夜间施工的唯一光源,牧民们轮流值守,在零下20℃的寒风中连续作业。”成员们触摸复刻的木制测量架,聆听“人墙挡水筑桥”“悬崖吊装炸药”的惊险故事,深刻体会到“立下愚公志,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
二、精神解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传承
在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一尊披满哈达的陶振华半身铜像矗立中央。讲解员动情讲述:“陶书记请来汉族技师臧建文,与牧民同吃同住,自建石灰窑换水泥,用四年时间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墙上12幅水墨画再现了藏汉群众跳入冰河筑人墙、肩扛石料攀悬崖的场景,诠释了“一条路,一条心”的深刻内涵。

展馆收藏的《玛沁县雪山公社修路纪实》记载,20岁的才桑参与修路时,牧民们连铁锹都不会用,却靠“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土法研制炸药,最终在1978年10月实现通车。《青海日报》当年称此路为“民族团结的丰碑”。

三、生死爆破:悬崖上的“土专家”
“陶书记教我打炮眼时,说‘多重结系牢草绳,雷管轻放导火索’——这是他用命换来的经验。”玛才抚摸着展柜中锈迹斑斑的钢钎,回忆道。当年在九牛峡谷的峭壁上,他和陶振华腰系草绳悬吊作业,用自制土炸药开山。最险的一次,松动岩石砸落,陶振华一把拽住他,自己却被碎石划破后背,鲜血浸透棉衣。当实践团问及修路动力,玛才竖起三根手指:“陶书记常说,共产党员‘三个不能’——不能等靠要、不能怕牺牲、不能忘群众!”

四、实践感悟:修路精神照亮青春征程
“每一代人的长征各有不同,但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带队教师格丹措毛总结道。成员们将调研成果整理成一系列的报告。

实践团在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前高举校旗合影。蜿蜒的老路与崭新的花久高速公路交相辉映,青年们的誓言在山谷回响:“传承“修路精神”,接续奋斗新时代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