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生态环保项目需立足于国家战略全局,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聚焦“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绿色经济动能培育、全民生态福祉提升”三大目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范式,为强国建设注入绿色动力。在此背景下,青海作为“中华水塔”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使命,本项目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为实践基地,聚焦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化学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环保宣讲+生态实践”模式,为寿乐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7月14日,“青师绿动·乐都乡间”生态环保实践小分队踏上了前往乐都区的路上。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小分队的第一站前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G109线旁边,地处湟水河、引胜沟河与岗子河三河交汇处的三河湿地公园。

实践团队手持夹钳、垃圾袋等工具开启“地毯式”清洁。从湿地岸边的塑料瓶到步道缝隙的烟头,从灌木丛中的包装袋到观景台的废弃纸屑,志愿者们分工协作,对公园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清理。在劳动间隙,团队成员还向市民发放自制的《环保宣传册》,向大家提倡生态环保理念。
“您是否了解湿地对气候调节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最困扰您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实践团队在公园入口、观景台等人流密集区设置调研点,通过发放问卷、随机访谈等形式收集市民对生态环境的看法。超80%的居民对当地整体人居环境比较满意;而在人居环境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此次调研结果,团队成员开启了“无痕游园”倡议。

第二站小分队踏上了位于朝阳大道碧水源东侧的朝阳山公园。
朝阳山公园绿意盎然,但细心的团队成员发现,步道两侧、灌木丛中仍存在塑料瓶、烟头、包装袋等零散垃圾。在带队老师的组织下,团队成员分组行动,手持垃圾袋、夹子等工具,对公园主干道、休闲广场、湖边栈道等区域展开“地毯式”清理。
“看似干净的公园,角落里藏着不少‘隐形垃圾’,尤其是烟头和塑料碎片,既影响美观又难以降解。”团队成员边清理边感慨。经过2小时的辛勤劳动,团队共清理垃圾10余袋,并分类投放至指定回收点,公园环境焕然一新。
“三下乡不仅是服务基层,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团队成员在活动中感悟道,“从辛劳的汗水到市民的笑脸,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带队老师陈伟秋老师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及社区生态问题,探索“实践+科研+宣传”的环保模式,让青春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光彩。

7月15日,活动第二天清晨“青师绿动·乐都乡间”生态环保实践小分队踏上前往寿乐镇薛青村实地调研的道路。
薛青村地处山区,夏季雨水充沛,村道两侧的排水沟和绿化带易积存塑料垃圾、枯枝落叶。实践团成员手持扫帚、铁钳、垃圾袋等工具,分组对村主干道、文化广场及河道周边进行清理。炎炎烈日下,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清扫路面尘土,有的钻进灌木丛捡拾隐蔽垃圾。

在村民王大妈的家门口,队员们倾听她对环境变化的感受:“以前村里垃圾堆在河沟边,夏天臭得不敢开窗。这几年政府组织清理后好多了,我们这边村子主要种植一些辣椒、葱花、洋葱之类的蔬菜,而环境持续改善我们的农作物也长的越来越好了。”
之后团队成员转至窑庄村,窑庄村地处河湟谷地,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以马铃薯种植、生猪养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格局。为精准服务村民需求,团队分成多个小组开展入户走访,了解当地村民对生态环保的看法和建议。一位村民在采访中说到:“咱们村的环境和大城市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是近几年以来,不管是政府还是村委会,都对我们村子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从晨光熹微中村民与队员共拾河岸垃圾的身影,到暮色四合时田埂上关于生态种植的热烈讨论,这场跨越年龄与认知的生态对话,让乐都区、薛青村和窑庄村的绿水青山焕发出新的生机。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知识回应民生关切;村民以朴素的智慧参与环境治理,用行动诠释“守护家园”的质朴承诺。当垃圾分类成为茶余饭后的新话题,我们坚信,环保不是短暂的“一阵风”,而是乐都区、薛青村和窑庄村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力”。未来,“青师绿动·乐都乡间”生态环保实践队将继续扎根乡土,与村民携手编织“生态保护网”,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踏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上,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幸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