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高原师魂:教育之光照亮青师访谈录

前言

7月14日,由青海师范大学师生组成的“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深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访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共计七天,旨在通过亲身采访和学习,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青海师范大学退休教师与银龄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学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

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阶段,实践团队召开两次线下会议强调本次社会实践的背景与意义,对工作分工、实施方案、所需物资以及安全保障等事宜作部署安排。

高原烛光——银龄教师在青海师范大学

在青海师范大学,有一位教授以她独特而闪耀的“高原烛光”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她就是来自兰州大学、退休后选择再次走上讲台支援青海师范大学的张彩丽教授。

7月14日上午,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前往拜访张彩丽教授。在采访中,当小分队记者问到是什么让张老师再次选择走上青海师范大学的讲台时,张老师说道:“传、帮、带、扶是老教育工作者、老共产党员的使命所在”。她深知教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而青海师范大学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学府,其发展与进步对区域教育事业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访谈让高原师说小分队的所有成员都深受触动,青海师范大学的银龄教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高原烛光”的深刻内涵,为青海师范大学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F93F

学术路漫漫,艰难铸辉煌

7月15日上午,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来到了刘儒英教授的家中.当采访谈及早年研究图论的艰辛时,刘教授的话语平和而坚定:“图论文献多是英文,我便是靠着一本英语书和词典,一点点啃下来的。那时候,找资料得跑到北京图书馆,四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对我们来说,是常态”。刘教授在学术道路中的艰辛故事,让小分队的成员们深受触动,内心万分感慨——真正的学者是在艰难中磨砺出坚韧。

C0D7D

716日下午,在王培基教授的回忆下,高原师说小分队的成员们了解到了王教授的学术之艰。“柴达木乌兰中学的日子虽苦,却充满了温暖与光芒”。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生活的重重困难,以一己之力承担起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王教授的眼神中闪烁着对那段时光的怀念:“那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每当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教授的故事,让高原师说小分队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家精神。

1B43A

717日上午,在采访左克厚教授时,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的成员们听到了一段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故事。从安徽枞阳到青海西宁,年轻的左教授追随心中的理想来到了青海,虽然之后同行都纷纷离去,但左教授依然坚守着自己对高原的热爱与对教育的执着留在青海。

18012

这些采访让所有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的成员深受触动。老教授们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学术之路虽长且艰,但正是这些艰难困苦,铸就了他们的辉煌成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勇于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与知识。

杏坛余晖映学海,师长寄语启新程

七月的风带着学府的深厚底蕴,我们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于717日至20日,连续三日,有幸聆听了陈学煌、张德祖、马晓风三位老教授对青海师范大学年轻学子的谆谆教诲和寄语。

陈学煌教授寄语年轻学子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复兴。简朴的话语,满载着对后辈的厚望。张德祖教授的话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灯塔,他希望青海师范大学的年轻学子们要传承学术,勇于创新,为学术繁荣贡献力量。这份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马晓风教授以她温柔的嗓音,为学子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希望这群年轻的学子们可以保持纯真,关爱他人,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15314

17CD8

1E33E

三位老教授,用他们各自的方式,共同传递着对青海师范大学年轻学子的期望与嘱托。这些简洁朴实的话语,如同高原上的清泉,滋润着高原师说采访小分队每一个成员的心田,所有成员都心生鼓舞,深受感触。

铭记教诲,砥砺前行

29336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高原师说小分队的成员们深受触动。随着对青海师范大学多位老教授的深入访谈圆满落幕,他们心中涌动着无比的感慨与启迪。在这一系列的采访中,小分队成员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聆听了老一辈学者们的智慧之音,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厚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将老教授们的学术精神和高尚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