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弦耕不辍 致地有声

7月18日,青海师范大学“弦耕不辍 致地有声”赴都兰县得胜村多矩阵助农小分队抵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得胜村,开展多矩阵助农活动。小分队围绕乡村美化,科普提智,教育赋能,村情调研、为老服务等五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D561

2A6CB

倾情解惑传知识,托管守护伴成长。“太感谢这些支教的大学生了,我们出去打工,孩子假期作业没人辅导,孩子一个人在家我们也不放心,有他们全天托管,我们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去干活了”。得胜村村民李宗慧高兴地说。小分队成员秉持着用心辅导、倾心育才的理念,对得胜村41名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展全天托管,提供不同科目的课程辅导、知识科普、兴趣培养,不仅有效减轻了家庭负担、解放了家长劳动力、保障了孩子假期安全问题,还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正向激励作用,为孩子们“走出去、看世界”提供更多动力。小分队成员用心、用情、用智打造“民心工程”,以托管之光温暖人心,助力学生们安全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18903

13425

关爱陪伴传温情,云游北京暖人心。在那个到一趟北京不容易的年代,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拍一张照片是得胜村老人们的“集体心愿”,但是长时间劳作留下的疾病、儿女上班繁忙、需要照料孙子孙女等众多原因,得胜村的好多老人都没能实现去北京天安门拍张照片的愿望。为帮助得胜村老人实现这一“集体心愿”,小分队做足了“功课”,把北京天安门“搬”到了得胜村,带着爷爷奶奶来了一场云游北京。在一张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背景图前,老人们整理着装、有序排队、手持红旗,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搬”到得胜村的天安门广场拍下了第一张合影。影像承载情谊,照片传递温暖。小分队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为老人们圆了多年以来的愿望,既提高了老人的幸福感,也营造了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10661

2AE94

共绘和美新画卷,得胜村貌焕新颜。在得胜村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小分队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根据得胜村实际情况,小分队同得胜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共同敲定两个主题,开展“妙笔绘出新时代,共建靓丽新农村”系列绘画活动。进行了“井上添花”井盖彩绘活动,小分队成员同得胜村居民、学生共同绘制出了一块块井盖彩绘作品。这不仅让得胜村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对宣传生态环保、民族团结等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为助推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18866

12106

实地走访促交流,和盘突出增手艺。小分队成员穿梭在得胜村的各个角落,通过走访调研当地村民、村委班子成员、土地流转承包商等,了解了得胜村特色的“党建引领、土地托管、家庭农场、牲畜养殖、促进共富”的乡村振兴模式,并总结其易地搬迁、拆迁复垦、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在与各群体访谈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惊叹于乡村的旧貌新颜,用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仔细记录着得胜村的发展和变化,收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每一份问卷的填写,每一次深入的交谈,都凝聚着团队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与思考。在此次走访交流活动中,小分队成员对得胜村种植大户杨贵州进行了无人机操作、短视频剪辑培训,帮助杨贵州尽快掌握无人机的飞行、拍摄、定点起降等作业技巧,为藜麦、蕨麻等农产品的拍摄宣传节约了成本,多维度助力得胜村乡村振兴之路。

1BF56

19597

凝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青海师范大学“弦耕不辍 致地有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乡村美景、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将青春绽放在乡村沃野的各个角落。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