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三下乡青年说丨点燃千年文化火种 赋能今朝乡村振兴

三下乡青年说丨点燃千年文化火种 赋能今朝乡村振兴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2023-07-21 18:51          

undefined


       
undefined        


党委宣传部

大学生新媒体中心 出品


编者按


近年来共青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持续深化“三下乡”品牌,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取得良好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许,通过走近社会、躬身实践,不断夯实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激发勇担时代重任的历史主动、增强发扬斗争精神的内在自觉、厚植保持奋斗激情的力量源泉,用青春的激情奏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用青春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每年夏天

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 倾听群众心声

他们穿梭在基层街道 回应群众期盼


扎根、成长、前进

将课堂所学、所获

融入祖国大地

服务、奉献、回报

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

创造人生价值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感受一段书写在基层的青春岁月

倾听他们的“三下乡”实践故事



本期团队


路,随处可见

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乡村中

既有自成风景的田间小路

又有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


本期团队是由

大学生新媒体中心十名骨干成员组成的

“青海师范大学

赴官亭镇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小分队”


       

团队负责人:张晓燕

团队成员:任鑫希、 熊昌浩、 马建鑫

                  刘晓瑞、 王少波、 何先禄

                  陈辅瑾、 康心怡、 邓亚兰

 指导老师:杨晓                                



图片          

绘出希望的画卷

图片          

“我们的愿望就是让人们望得见青山,

记得住文化,留得住人民。”


到达民和县的第一时间,团队成员就到民和县乡村振兴局、民和县文旅局、民和县宣传部等地,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侧重调研县政府对于官亭镇的发展状况、政策支持等问题

“来到民和县第一天,县政府的领导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官亭镇的发展情况,希望我们能在实践期间多到镇里转转、多去村里看看,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自身有所成长的同时,为官亭镇文化名片和乡镇品牌的打造出谋划策,让这里的人们,望得见家乡的青山,记得住根源的文化。”团队负责人张晓燕同学说道。


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走访调研,他们了解到目前民和县对于官亭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逐步明确。接下来将重点通过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打造三川土族纳顿艺术节,挖掘开发大禹文化为主题的禹王峡景区,打造三川地区土族民俗风情和喇家民俗村,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延伸喇家遗址文化产业链条和三川土族文化旅游圈,扩大和提高官亭小镇的宣传力度和知名度。



图片          

走进乡土深处

图片          

“深入基层,思想就能开花结果,

理念就能突破创新”


在了解县政府对于小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后,团队成员立刻前往官亭镇。官亭镇副镇长祁奋勇是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第一届学生,看到同学们他倍感亲切。多年来他扎根在基层大地,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听懂当地方言,十几年来他的工作角色在不断转换,初心却始终不曾改变。



         

他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当地的情况,对同学们初步的方案构想表示肯定。他说,要了解官亭镇的发展情况,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除了要在课堂上学理论,还要深入实地,体察农情,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他说:“这里自然景观较好、自身风貌基本完好、民俗民风传承得也好,同学们深入基层,思想就能开花结果,理念就能突破创新。”



         

走进三川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他们看到了官亭小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民族融合聚居的特色。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纳顿节”“道拉”“库咕笳”河湟刺绣“阿眯之花”,以及大禹治水的传说等等,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古朴而鲜活的生命形态展示了土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个小镇,能出现两个‘世界之最’以及如此众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这是非常难得且少见的。”官亭镇文化处朱文德和同学们交流时骄傲的说。


另一个“世界之最”是出土了“第一碗面”的喇家遗址,团队成员走进喇家考古遗址公园,触摸历史的呼吸与脉搏;与喇家遗址公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胜俊围绕“当前存在问题”和“今后解决措施”进行深入的交谈;参观喇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阿眯之花”河湟刺绣产业园;前往特色餐饮“五彩喇家寨”了解发展情况;行走在黄河边考察公园内耕地和荒废民居分布情况,探索发展新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倾听村民故事

图片          

“知能促行,行能成知,

所以我们一直追求知行合一。”


在实践过程中,他们行走在田间与巷陌,聆听、记录村民的故事和声音,在乡村景色里漫游,在三川美景中思索。团队成员一致认为,课堂上的学习为这次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知识,才能让干瘪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体验。他们说:“知能促行,行能成知,所以我们一直追求知行合一。”



           

下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聊天拉家常。他们看到“纳顿非遗传承人”和“刺绣非遗传承人”对本土文化倾注一生的热爱;倾听笑容满面的老人讲述生活越来越好的故事;神伤留守儿童缺乏陪伴和教育的问题;走访困难群众知晓人民最所思所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到了村民们淳朴真诚的笑容,也看到他们因为生活艰难而皱起的眉头。

每一次与村干部谈话交流,每一次到村民家中入户走访,每一次在田间地头丈量脚下土地时,更加让他们深刻的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不再是一句空谈。


           



图片          

我和我的三川情

图片          

“我们走在田间小路上,

路尽头是乡村振兴的大道”


在官亭小镇走访、调研,虽是短短五天,但注定要留下难以忘记的一笔。团队成员任鑫希说:“此次社会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只有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在今后的研究中着手解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创造新的想法;也只有在深入了解实情之后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才能真正为人民、为社会作贡献。”


         

从象牙塔走进祖国基层大地,一边是教室,一边是基层,脚下有土,心中有谱。无数个清晨,我们躬身基层村落,扎根人民,行而不辍,用脚步丈量国情;无数次夜晚,我们伏案桌前,文思泉涌,思而不竭,用笔端建言献策。团队成员从这方我们热爱着的土地汲取着力量,从千年的璀璨历史文明中积累了养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早已与喇家遗址、与官亭小镇、与当地淳朴善良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年轻人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大有可为。团队负责人张晓燕同学认为,首先,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自己可以传递所学的知识给农民,上至国家的政策,下至一些经济知识、生活知识;其次,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当这些问题被写进报告里,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就有可能被改善;最后,乡村调研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陪伴。当年轻人走进农村,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你去,他们就很高兴”,他们会因此知道自己没有被国家和社会遗忘。



         

溯源4000年,我们民族起源的故事不应该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他们说:“此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次行走在小镇的路上,让他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接下来,他们会根据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进一步制定具体方案,从“小路”走向乡村振兴的大道。

他们期望着,通过他们的努力,实现官亭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既能支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能在提升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实现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全面进步,推动乡村振兴。让振兴美丽乡村的建设,在青年一代的双手中,稳稳接力。主动扛起使命担当、心怀青春梦想的他们正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创造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图片        

结语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

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

每一位奔赴祖国大地的QHNUers

都是在实践中找寻真知的

“时代答题家”

从校园出发 奔赴基层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努力成长为新一代的

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END】

策划:大学生新媒体中心

来源:青海师范大学赴民和县官亭镇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小分队        

撰稿:张晓燕

排版:任鑫希

审核:林冰睿 张晓燕

编辑:王少波

责任编辑:温清霞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出品

undefined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