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领航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从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圆,76 年时光镌刻着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如今,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时代的号角已然吹响。正值祖国 76 周年华诞之际,我校青马学员们怀揣赤子之心,以真挚文字向祖国深情告白,用青春誓言诠释使命担当,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份炽热的献礼。
以青春之我,绘就新时代的奋进画卷
贾雨涵: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天安门广场的华表上,当雄壮的国歌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回荡,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6周年的光辉时刻。作为一名青马学员,站在这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时间节点,回望祖国76年的风雨兼程与辉煌巨变,心中涌动的不仅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更有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76年,于历史长河不过弹指一挥间,于中国而言却是一段改天换地、波澜壮阔的奋进史诗。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到如今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两弹一星”的惊天突破到“嫦娥”探月、“蛟龙”深潜的星辰大海,从乡村泥泞小路到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从衣食短缺的温饱之忧到全面小康的幸福图景……这些跃动的发展数据、鲜活的生活变迁,不仅是国家实力的硬支撑,更是无数中国人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中国式现代化”答卷。
而这其中,从不缺乏青年的身影:建国初期,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在戈壁滩上铸就大国重器;改革开放后,青年创业者敢闯敢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开拓创新;新时代里,青年扶贫干部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脱贫攻坚的征程,青年航天人日夜攻关,让“天宫”空间站在太空勾勒中国轮廓。这些身影,让我们读懂:祖国的发展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代人接过接力棒后的奋力奔跑,是每一位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坚定践行。
作为青马学员,我们既是祖国发展的见证者,更应是新时代的奋进者。这份“奋进”,不必总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可以是在课堂上专注聆听的眼神,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执着,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群众的热忱。记得去年暑期,我随青马实践团前往乡村开展“数字助农”活动,看着村里的大叔通过我们搭建的直播平台,将自家的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我真切地感受到,“青年使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藏在我们为乡亲们讲解手机操作的耐心里,藏在帮助农户优化产品包装的思考里,藏在看到乡村因我们的努力而焕发活力的欣慰里。这便是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以专业知识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注脚”。
76年风雨兼程,祖国的发展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新时代征程万里,青年的担当更需化作前行的脚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或许会面对未知的挑战,或许会经历成长的迷茫,但只要我们始终记得“礼赞祖国”不仅是回望过去的感动,更是奔赴未来的动力,就一定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作为青马学员,我们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既仰望星空,胸怀“国之大者”,又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小事,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祖国76载的荣光,是前辈们用奋斗铸就的丰碑;新时代的华章,正等待我们用青春去书写。让我们以青马学员的初心为帆,以时代使命为桨,在奋进新时代的航程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用实际行动告诉祖国:强国有我,请您放心!
金秋迎华诞,青马逐梦行
尼玛战斗:
当五星红旗迎着国庆的晨光冉冉升起,作为青海师范大学第八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的一员,我回望这段与青马同行的时光:从见证开班仪式的使命接力,到沉浸式参与理论课堂的思想淬炼,再到躬身多巴实践的能力锻造,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簇星火,既照亮了我对“礼赞新中国”的深刻认知,也点燃了“奋进新时代”的青春热忱,让“同心庆华诞、聚力启新篇”的信念,在心底生长得愈发坚定。
一、云端见仪式,初心植心间
开班仪式的“特殊传承” 6月18日,校团委举行第八期“青马工程”开班仪式,我因期末考试冲突,只能通过“云端”参与。报道中,全体人员高唱《国歌》《团歌》的赤诚、《习近平教你读懂马克思》的真理力量、第七期学员的实践剪影,让我对青马旅程满怀期待。最触动我的是授旗环节——青海省青马学员代表魏成蓉向第八期旗手授旗,鲜红旗帜象征责任接力;牟昱苍副校长提出的“筑牢信仰根基、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使命、发挥先锋作用”四点要求,我铭记于心。这场“云端”仪式,让我真切感知青马身份的重量,许下以行动礼赞祖国的承诺。
二、课堂学理论,思想明方向
思政课里的“家国共鸣” 九月,我参与“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思政课。《在中国大地上报到》串联青年与家国联结,《青春中国梦》讲述奋斗筑梦故事,《“我”与大美青海的“双向奔赴”》分享扎根高原的奉献经历,鲜活宣讲让“礼赞祖国”有了温度。尤其是“个人理想融入地方发展”的内容,与牟校长“勇担时代使命”的要求呼应,让我明白“同心庆华诞”不是口号。课后我主动与宣讲者交流,坚定了做“红色思想传播者”的决心,立志让青春信念与祖国发展同频。
三、实践练本领,聚力启新程
素质拓展中的“团队成长” 在多巴素质拓展活动中,我与学员组成“砺练队”,以“青马扬帆,基地砺练”为口号开启挑战。热身环节,我们通过同步手势、振臂、踏步凝聚精气神,简单动作让团队默契快速升温。后续项目里,冰壶比赛靠分工观察、实时沟通实现精准落壶;攻防箭项目以“前锋突围、后卫掩护”战术展现信任协作;汉诺塔挑战则在倒计时中,通过高效讨论破解谜题。合影时我深切体会:“聚力启新篇”正是青马人同心“扬帆”、实践“砺练”,把个人“微光”聚成“星河”,为祖国新征程注入青春动能。
从“云端”见证初心传承,到课堂淬炼思想,再到实践凝聚力量,这段青马经历让我愈发清晰:“同心庆华诞”,是牢记“筑牢信仰根基”,把热爱融入学习实践;“聚力启新篇”,是践行“勇担时代使命”,扎根青海、服务地方。国庆将至,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书写更生动的答卷。
锚定复兴坐标:青马学员的使命答卷
贾静雯:
江山壮丽,岁月峥嵘。当秋日的阳光再次洒向天安门广场,我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学员——伫立于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以青春的名义向新中国七十六载华诞庄严致敬。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辆汽车都不能造”到高铁飞驰、神舟问天,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雄阔的篇章。今日之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势磅礴、其程壮阔,为每一名青马学员标定了奋斗的时代坐标。
一、以历史主动精神审视国家发展成就,筑牢信仰之基 新中国七十六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的七十六年。北斗组网、蛟龙探海、C919商飞、国产大型邮轮首航,一系列“大国重器”标注着自立自强的新高度;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青马学员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熔铸为“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政治灵魂,转化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
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青年使命,锻造先锋之力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鲜明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青马学员作为青年中的政治骨干,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性”三字的时代分量,自觉将个人“小我”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大我”。 要争当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把牢青春航向;要争当新使命的勇毅先锋,到乡村振兴一线、科技攻关火线、基层治理前线去经风雨、壮筋骨;要争当新风貌的示范引领者,以“自找苦吃”的奋斗姿态、“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带动广大青年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以昂扬的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汇聚奋进之势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青年讲述者、传播者的时代。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英雄,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团队;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蝶变,到“数字中国”赋能千行百业的智慧场景——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奋斗剪影,构成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青马学员要发挥理论优势、组织优势、语言优势,用“青年话”讲清“中国策”,用“身边事”阐明“天下理”,把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小切口”,把制度自信转化为“听得懂、传得开、记得住”的青春故事,引导广大青年深刻体悟“中国之治”背后的思想伟力、精神伟力、奋斗伟力,在润物无声中凝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七十六年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马学员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奋进姿态,把对祖国的清澈挚爱汇入时代洪流,把对民族的铮铮誓言化作铿锵步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祖国检阅,青春正在出征!
青马淬心担使命 青春逐梦耀时代
孟丹妮:
作为青海师范大学第八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的一员,九月的风裹挟着思政课的温度与素质拓展的热忱,在我心中播下“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种子。
当国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吻过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些课堂上的感动、竞技中的并肩,终于凝聚成叩击灵魂的答案——青春的意义,在于以信仰为帆,以实干为桨,在祖国的沃土上书写奋进篇章。“青春为中国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思政课的讲台,是我与时代对话的桥梁。当《在中国大地上报到》的演绎者以青春之声,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当《纪念九一八事变》的讲述翻开历史长卷,让先辈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穿透时空;当《“我”与大美青海的“双向奔赴”》里,扎根高原的青年用脚步丈量土地,以“清澈的爱”滋养戈壁绿洲,我忽然读懂了“礼赞新中国”的深意。
那位青马学长,放弃都市繁华,带着技术扎根深山,手机里从“荒山秃岭”到“瓜果满枝”的蜕变,老乡们提及他时眼角的笑意,正是国家发展最生动的注脚。就像青海大地上,从三江源头的生态守护到湟水河畔的乡村振兴,从高原牧场的现代化转型到实验室里的科技攻关,无数人以青春为笔,将“新中国”的辉煌写进了每一寸土地。 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素质拓展,则让“奋进”二字有了具象的模样。当我们被随机划分为八支队伍,在热烈的讨论中敲定“亮剑”的豪情、“破风”的勇毅,当陌生的面孔因共同的目标凝聚成坚实的集体,我触摸到了“同心者胜”的力量。冰壶赛场上,队员们围拢推演,为一次精准投掷屏息凝神,每一次默契配合的欢呼,都是协作精神的绽放;攻防箭对决中,有人挺身而出掩护队友,有人沉着布局扭转战局,汗水浸透衣衫,却浇不灭眼中的坚定;汉诺塔前,大家分工协作、高效沟通,在思维的碰撞中破解难题,更懂得了“独行快,众行远”的真理。 这些在竞技中收获的坚韧与团结,恰是新时代青年奋进路上最珍贵的行囊——祖国的现代化征程,从来不是孤帆远航,而是千万人以并肩之势,劈波斩浪。
国庆当天,凝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思政课上的赤子情怀与素质拓展中的协作担当在心中交融。我想起革命纪念馆里那面布满弹孔的红旗,想起青海高原上扎根奉献的青年榜样,想起青马班集体中为了一个课题熬夜研讨的伙伴。作为青马学员,我们生逢盛世,更当不负盛世。我们既要在理论学习中深耕细作,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读懂国家发展的脉络;也要在实践磨砺中锤炼本领,像扎根青海的建设者那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地方发展;更要以协作之姿凝聚力量,让青春在集体奋进中绽放光芒。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青马工程的培养、思政课的启迪、素质拓展的淬炼,早已化为我前行的力量。
未来,我愿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青海的蓝天白云下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在“礼赞新中国”的共鸣中汲取养分,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让青春的光芒,照亮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壮阔道路。
以青春之我践初心 于实践之中悟使命
汪增蕊:作为一名青马学员,国家发展的每一步跨越,于我而言从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在实践中触摸到的温度、在体验中筑牢的信念。这段青海之行的实践经历,更让我对“青年使命”有了最鲜活的注解。原子城忆峥嵘:传承保家卫国的厚重担当
走进青海省海北原子城纪念馆,泛黄的图纸、斑驳的仪器瞬间将我拉回那个“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在荒滩上白手起家,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土法研制设备——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撑起了国家的安全屏障。当我在实践环节亲手体验扔手榴弹、模拟射击时,掌心的重量突然变得厚重:这不是简单的动作体验,而是对“保家卫国”最直观的感知——前辈们用热血守护的“安全感”,如今该由我们接力传承。
多巴基地实践:读懂团结奋斗的时代内涵
在湟中多巴体校的素质实践日,更让我读懂了“团结”与“奋斗”的时代内涵。活动从一场破冰互动开始,原本陌生的学员们通过自我介绍、小组协作,很快从“各自为战”变成“并肩作战”。冰壶馆里,冰冷的赛道与热烈的讨论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反复调整投掷力度、商量战术配合,哪怕一次次失误,也没人抱怨,只想着“再试一次”——原来“团队精神”从不是口号,是有人失误时,队友递上的一句“没事,我们调整”;是为了共同目标,放下个人想法的包容与协作。
随后的汉诺塔、飞盘、射箭比赛,更是将这种精神推向极致。汉诺塔考验的不仅是逻辑,更是团队分工——有人负责规划步骤,有人负责执行移动,有人负责提醒细节,正是这份“各尽其责、相互补位”,我们才突破了看似不可能的速度;飞盘赛场上,我明白了“奋斗”就是为了集体目标,愿意拼尽全力的担当;射箭时,从举弓、瞄准到发射,每一步都需要专注与耐心,正如我们的青春与国家发展——既要胸怀“瞄准远方”的志向,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沉稳。
身边榜样引路:诠释扎根奉献的时代精神
这些经历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位青马学长: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回到家乡青海的偏远牧区,牵头成立“农牧民技能合作社”,教老乡们用直播卖牛羊肉、做特色手工艺品。有人问他“值吗”,他说“看到老乡们的收入涨了、脸上有笑了,就值”。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践行着青年对家乡、对国家的责任——这就是最生动的“时代精神”:不是要做多么伟大的事,而是立足自己的岗位,把每一件该做的事做好,把每一份能尽的力尽到。
锚定知行合一的前行坐标
作为新时代的青马学员,国家发展的成就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而是我们前行的坐标。从原子城的“家国情怀”到体校的“团结奋斗”,从身边榜样的“扎根奉献”到自身的“知行合一”,我愈发清晰:青年的使命,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学习时的专注、实践中的担当,是面对困难时的不放弃、面对选择时的“国之大者”;是既心怀“强国有我”的志向,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用青春的脚步,跟着祖国的方向,一步步坚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