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2019 “三下乡”】暑期三下乡第三期集合啦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今年夏天,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积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在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普法宣传,生态环保,创新创业等工作中留下了青春的身影。2019年青海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风采展播。让我们一起见证吧。

风景优美花药谷 扶贫调研我先行——扶贫调研我们在路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加强志愿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经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清(项目负责人)带领美丽青海实践团于19日来到湟中县土门关乡进行扶贫调研与质量提升帮扶实践活动。今日主要通过对景区内游客问卷调查访问、景区内零散摊位经营户问卷调查访问以及与村委会人员进行交涉三部分。

在取得村委会以及花药谷负责人同意后我们正式进入景区内进行访问调查。我们对景区内的游客进行采访、交谈,了解消费者对花药谷景区内的景点服务与设施的认可度,以及对景区内存在的问题的反应。

其次,我们针对景区内零散摊位经营户进行收益成效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地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生活方式、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改变,以及听取摊位经营户对乡村旅游发展业的直观感受。

总而言之,第一天的实践之旅还算顺利,我们得到了村委会以及景区负责人的全面支持,能够让我们进入到景区内对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访问,从而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接下来几日,我们扶贫小分队会保持热情,再接再厉。

供稿:青海师范大学赴上山庄花药谷小分队

阳堡小学支教活动

截止7月19日,紧张忙碌的暑期向阳堡小学支教生活已经度过了两天,通过两天的时间,老师和学生已经变得熟悉,而支教活动也井然有序的进行着。

今天的课程除了书法、国情普及、生活常识、异地特色、民族普及外,下午志愿者们组织开展了“保护环境,促进健康”的主题活动。老师们不仅吸取了前两天的经验,做足了准备,而且不断创新,丰富了自己的课堂。书法课由“仓颉造字”的小录音进行导入,生动有趣的形式有效的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提高了授课效果。民族普及课也是丰富多彩,尤其是分享不同民族音乐的环节,更加直观的让同学们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

下午支教小分队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保护环境,促进健康”的主题活动。本次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知识竞赛答题环节、绘画大赛以及校园周围捡垃圾实践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的积极主动,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画作等表达了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各种观点,让我们看到了童真的美好愿望,也更坚定了我们本次活动的初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一天的支教生活也接近了尾声。在今天的教学和活动中,老师表现的特别出色,有责任,有担当,展现了青海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的风采,践行了“勤学修德 为人师表”的校训。每天的支教活动都使青年志愿者们提升了自我,给我们的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希望未来几天的支教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圆满结束。

供稿:生科青年志愿者协会

地理科学学院赴“西宁市区垃圾分类现状调查科研小队”社会实践顺利开始


为加快西宁市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为建设幸福绿色西宁出一份力。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赴西宁市区垃圾分类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8日赴西宁市中心广场、新宁广场等地,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调研和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在开展此次社会调研之前,团队成员做了充分准备,查阅并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和相关知识,设计调研提纲和调研问卷。此次调研分为两组,分别对中心广场和新宁广场的市民进行问卷调研及讲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随机了解西宁市市民的垃圾分类常识、西宁市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有西宁市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和建议等。

今日阴雨绵绵,却抵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起初成员们信心满满,有时却因市民们的忙碌或语言沟通问题而遭到拒绝,但成员们并没有退缩、反而愈战愈勇。在经历过许多个“问候、沟通、道别”后,我们的成员们从刚开始的羞涩、胆怯到自信、镇定,最终顺利完成了本次调研任务。

过程虽有磕绊,却让队员们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调研成果和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更是得到了成长。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师大学子的使命与担当,为西宁市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奉献,同时也会将国家和青海省对垃圾分类一系列好的举措进行广泛宣传。

供稿:地理科学学院赴“西宁市区垃圾分类现状调查科研小队

扶贫攻坚七里行,筑梦青春师大情

为顺利进行2019年度青海师范大学三下乡活动,7月17日至18日,在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林涛老师的带领下,2017级本科生何欢欢(项目负责人)以及本科生杨玉群、文钦、董永霞、关宁静等人一同前往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进行旅游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对七里花海项目负责任人进行沟通交流及服务实践。本次访谈得到了该村领导和村民的积极协助,访谈活动和服务实践活动得以圆满完成。

三庄村村干部向我们介绍了山庄村的基本概况。针对山庄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解。毛村长悉心的讲解,使实践组对山庄有了初步的认识。

深入访谈

山庄村七里花海景区项目负责人李经理在于7月17日下午接待了调研组,访谈期间对调研组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王经理针对山庄村旅游发展的起源、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旅游扶贫工作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李经理认真的同项目组探讨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调研组得以对山庄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有了大体的认识。

服务实践

调研组对七里花海目前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于7月17日在七里花海清真餐厅及农家乐等餐饮部进行了服务一小时活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引客入座、上茶服务、点餐及收拾餐桌等服务,使村民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山庄村各餐饮部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耐心的协助态度,使服务实践工作顺利进行。

调研小结

伴随着花海的绚丽多彩和成员的辛勤背影,本次调研第一天的活动结束了。调研组的深入人民群众,将理论融入实践,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完美结合,相信项目会圆满落幕!

供稿:青海师范大学赴民和县扶贫社会实践团

踏寻两弹故里,追寻红色记忆

寻西海情,筑人生梦

7月17日,青海师范大学调研小分队赴西宁市西海镇开展“踏寻‘两弹一星’故里,追随革命精神”实践活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接受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艰苦奋斗意识

原子城纪念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当时革命先辈为国家富强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踏着绵绵细雨来到了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有序进入纪念馆内。纪念馆分为五个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史的抉择”四个大字当时中国建国后,美国依仗原子弹妄图压制中国,在朝鲜战争以及台海危机中,不止一次进行核威胁。因此,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核武器。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不畏艰苦,无私奋献的科学家,例如郭永怀,邓稼先,钱学森。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在此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艰难险阻,从严寒酷暑,到几经周转,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把自己的热血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邓稼先先生曾经说过“做好了这件事,就算为他死了也值得”,看着纪念馆外的这些铁的塑像,对这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们结束了纪念馆的参观学习赶赴我们的下一个基地——211地下指挥中心。

221地下指挥基地

作为本次实践调研的一部分,211地下指挥基地却很少让人知道,我们也通过手机导航以及询问周边村民才确切的得知它的位置。同时,也很有幸我们有讲解员给我们讲解关于它的历史。      

我们步入里面,迎面扑来的是来自地下的寒气,但却感觉不到潮湿。作为当时的人防工程,虽然现在看起来非常不起眼,但在当时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讲解员指的这个灰色的大门重达3吨,而且可以抗辐射当时的中国建国初期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对于怎样设计这样的高密度、抗辐射的门是没有技术基础的,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技术可以去模仿,但最终还是把它造了出来,不得不感叹科学家们的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依次参观了基地的各个部分。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步行几千米之后,我们来到了调研的最后一站-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在馆前我们看到了他写的那首而熟能详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们情不自禁唱了起来.

参观完之后,我们就地开展了,关于当地居民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与当地的脱贫前后的变化。

这一天,我们收获颇多。

供稿:“两弹一星”精神微团课实践团

青海师范大学赴大通县“1+1+1”爱心小分队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7月19日上午八点,踏着晨曦,青海师范大学赴大通县“1+1+1”爱心小分队的成员学生在校门口集合,准时向今天的活动地点出发。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就忙碌地开展今天的工作。一部分成员为镇上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志愿者老师为学生们讲述着精心准备的课程,用活泼而不失严肃的话语维持着课堂秩序,学生们积极配合的模样让志愿者老师感到无比的高兴。另一部分志愿者则在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编织手工,志愿者们首先为各位老人展示了编织过程并为老人们进行分组,分组过后,协助每一小组的老人相互编手链,最终每个老人们的手上都戴上了红色的手链。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志愿者们踏上了归途,看着沿途的风景,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回校之后,队员们经过短暂的休息召开了会议,对今天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明天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我们相信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们将以更激情饱满的状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愿服务的工作当中,发挥出每一个队员的才能,将本次活动举办的更有意义。

供稿:青海师范大学大学赴大通“1+1+1”爱心小分队

十九大思想学习探讨暨新青年,新时代,新思想主题学习

2019年7月16日(星期二)19:00 由青海师范大学校辩论队成员组成的“青海师范大学校新青年新时代新思想学习小组”在校团委会议室组织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后的第一次“新青年、新时代、新思想”主题学习、探讨。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旨以辩论的形式讨论作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新青年一词如何理解,研究新时代的要求,对新思想进行总结。深入探索现阶段我国需要的是青年力量是怎样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中国新青年

结合校辩队实际,我们创新了对十九大报告新型解读形式,即深度学习了十九大新精神,又借此磨练了我们的辩论技巧,通过辩论探究的新形式我们有了新的视角解读十九大报告

本次创新解读模式初步成功,此方式将被继续应用于校辩队接下来的各级活动中。本次探究结果还能应用于下学期9.20宪法演讲辩论和省辩论赛,为我们今后的政策性辩题理解打下来结实的基础。

供稿:青海师范大学校青年新时代新思想学习小组

平安峡群林长植物资源调查小分队活动简报


穿岁月风头,伴历史云烟。似乎五四风云还未远去,热血与青春这片大地久久不散。然而,热血在实践中,青春在行动中。为了积极响应“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建国70周年伟大号召,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三下乡”暑期实践小分队之“互助平安峡群林场植物调查小分队”于2019年7月19日顺利开展第三天实践活动,在王慧春老师的带领下,又是别样的一天,不一样的景致,不一样的植物。

乘着晓雾的歇去,清晨的峡群给人别样的献礼。我们踏上了芳草泥土露水混织着的峡群大地,天空已然放晴。我们满怀期待的开始了植物调查,海拔经纬度的不同决定了这里的主要植物类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露梅花海。接着,开始我们的穿山之行,由杨树林到沙棘林再到山上的灌丛,都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杨树林里的东方草莓,沙棘林里的荨麻,山坡灌丛里的金露梅,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见证了植物界的丰富多彩。到了晌午,天空完全晴朗,我们翻过一座山头,继续进行调查,收获自然是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一株茄科的野茄——难得的一种药用植物资源。

时间不知不觉的来到了黄昏,同学们脸上有了一丝疲惫,但是对新植物的探寻任然兴致勃勃。我们顺着田边的山坡归返,遇到匍匐荀子,这是一种常见的野果植物资源;还发现了很多狭叶红景天,这又是一种极好的药用植物资源。夕阳西下,我们带着收获的喜悦返回驻地。

供稿:平安峡群林场植物资源调查小分队

 

版权所有:共青团青海师范大学委员会